7月14日,《浙江日報》發表我校教師汪明進署名文章《“辦法就在群眾中”》。全文如下:
“辦法就在群眾中?!边@是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提出的鮮明觀點。他要求干部撲下身子,并在《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 一文中概括“五字訣”,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
多年后讀來,這樣的提醒依然鏗鏘。當今之治,不缺制度,不缺部署,常常缺的,恰是“真情況”和“硬辦法”。而通向這兩者的橋梁,正是調查研究。調研之道,說到底,是通達下情、洞察實情、化解難情的過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辈徽{研,何以知疾?不下沉,何以察情?只有把調研當作一種工作自覺,才能把握時代脈搏、回應群眾期盼。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边@句話,在我們黨的歷史經驗中屢試不爽。無論是“工農武裝割據”的開辟,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確立,背后都有毛澤東同志《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扎實調研的支撐。我們黨從不是靠閉門造車、書齋推演打下江山的,而是靠腳步丈量實情、靠走訪換來信任。
干部的眼睛是否向下,決定了政令是否可行;腳步是否邁進田間,決定了方案能否落地。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時間用來調研,用腳步走出決策,用心感知民情。只有“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才能“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這是多年經驗之提煉。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闭{研,就是那“本”與“先”,不立此基,其他無從談起。在任何一個歷史節點、任何一項改革任務面前,都不能跳過“調研”這個入口環節。只有深耕現實,才能破局未來。
二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不僅在理論上強調調研的重要性,更在實踐中身體力行。面對群眾提出的難題,他始終堅持撲下身子、走進一線,帶頭破解難題。浦江下訪期間,他現場協調解決村民對道路改造的質疑。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干部善于從“群眾的逆耳言”中找準癥結、改進工作。這種“敢碰真問題、敢聽真意見”的作風,正是他在調研中所倡導的“深、實、細、準、效”理念的生動體現。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很多看似卡在“執行”的問題,其實根源在“認知”的斷層。而調研正是補上這段斷層的“橋”。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庇行└刹苛晳T“聽報告”“讀材料”,卻很少“蹲下去”“談幾句”。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問”;真正的堵點不是“信息缺”,而是“路徑斷”。
“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調研不僅要走得下去,還要沉得下去。沉得下去,才問得出真話;問得出真話,才找得著好辦法?!暗离m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笨梢?,放下“我們早知道”的傲氣,邁開“我們親自看”的腳步,才是真正對問題負責的態度。
從這個角度講,調研不是發現問題的手段,而是打開復雜局面的鑰匙,是政策“能不能行”、改革“推不推進”的第一道門檻。面對群眾意見,敢于觸碰問題、尋根問癥,調研才能真正立在現實土壤之上。
三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钡萌苏撸紫纫奚怼U{研,不是例行任務,而是修養的一部分。一個干部是否對群眾有感情,是否對問題有敏銳度,是否對政策有落地心,調研中一目了然。那種“走馬觀花式調研”“看安排走流程”的習氣,說到底,是“德不固、心不誠”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不乏這樣的案例:有的干部坐在會議室里“畫餅”,講大話、講套話;而一到群眾中間,就詞窮,眼神飄忽,插不上話。為何?因未曾真正走進群眾,未曾習得“知言察微”的功夫。調研不僅看腳步,更看心跡,是檢驗政德的一面鏡子。
“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這是習近平同志對現代“官德”的提醒。調研就是這面鏡子。它反映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不是“把人民掛在嘴上”。真調研,不是技術活,而是德行功。聽得進百姓話,才說得出實在策;走得進百姓家,才干得出成心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力戒形式主義”“堅決反對在調查研究中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調研,就是與形式主義的較量,是干部與自己惰性的對話。干部調研,不僅要有方法,更要有定力。要帶著問題走進去,帶著責任聽進去,帶著擔當想出來。這是對能力的考驗,更是對黨性的拷問。
由此可見,調研不僅是一種工作技藝,更是衡量干部黨性、政德與修養的重要標尺。
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需要我們探索創新?!敝袊浆F代化這條路,走得踏不踏實,靠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腳踏實地。
“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我們不僅要把宏大的愿景寫在藍圖上,更要把人民的冷暖寫進政策中、把實際的問題寫進方案里。現代化不是政策疊加、指標提升的堆砌,而是機制運行、群眾感受的驗證。沒有調研,就無法知道“短板在哪、堵點在哪、群眾的感受在哪”。
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替人民“包辦代辦”,而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調研,正是溝通治理與群眾的橋梁,是把“群眾想的”和“國家干的”統一起來的重要路徑。
調研不只是“點對點”的過程,更是“面與面”的鏈接。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是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的發展,而調研就是這種“從點及面、從情到理”的實踐方式。在新時代的語境中,“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這一論斷不僅展現出方法論的力量,更逐步沉淀為一種制度安排、一種政治智慧、一種文化底蘊。
正因如此,調查研究不僅是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第一步”,更是實現國家戰略愿景和人民幸福圖景之間的“連心橋”。以調研為基、以民意為燈,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實。
鏈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7/14/content_3836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