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進入尾聲,但中國計量大學唐詩之路調研團隊對文化傳承新路徑的探索依然在火熱進行。
其中,“華韻徐行”“華吟雅誦”兩支小分隊深入浙江金華武義縣,以“科學+非遺”雙線并行模式開展文化傳承實踐。兩支隊伍的23名成員均來自24級漢語言文學專業,他們通過“計量文化-科學進課堂”與“華調吟誦非遺傳承”兩大主題項目,累計開展23天現場教學,服務當地學生兩千余人次,為傳統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在“計量文化-科學進課堂”實踐中,“華韻徐行”小隊成員圍繞日晷測時、曹沖稱象、榫卯智慧、時輪歷法四大主題,打造“理論+實踐”沉浸式課堂,順利完成了兩期共8天的“計量文化-科學進課堂”系列活動。在精心營造的融合傳統文化精粹與現代科學啟蒙的獨特學習氛圍下,團隊成員正用青春的足跡丈量科學傳播的廣闊天地,也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那些溫暖而“硬核”的瞬間。
團隊創新采用動畫演示、問題導學等教學方式,引導孩子們在復原“曹沖稱象”實驗時自主思考誤差成因,在組裝榫卯結構中感悟傳統工藝的精妙,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熱情并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
“當孩子們發現稱象結果不一致時,我們鼓勵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尋找新思路。”團隊成員介紹,課程特別設置團隊協作環節,通過破冰游戲、小組任務培養合作精神。在動手實踐中,孩子們既體驗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協作力量,也感受到計量文化從生活應用到科學發展的深遠影響。
“華吟雅誦”小隊則以國家級非遺華調吟誦為核心,累計開展三期共15天現場教學,為當地孩子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同時賦予文化傳播和非遺傳承青春動能。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選取《榅樣山》等本土詩詞,創新設計“觀察-感知-吟唱”教學鏈:先引導孩子觀察詩中“巖岫”“松湫”等意象,再通過平仄音調傳遞情感,最終完成個人吟誦創作。孩子們在模仿中親身體驗:看似簡單的音調,要唱出和諧的曲子也需努力的練習。當成功用華調完成一段曲子時,孩子們堅持的眼神里,已悄然多了一份趣味——“原來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聲音。”
“我想用輕快的調子吟,因為詩里的山像在跳舞!”孩子們在“猜猜情感”環節的童真解讀,讓古詩詞教學煥發新生機。團隊成員不僅逐字解析音韻規律,更注重傳遞詩詞背后的文化情感,使華調吟誦從技藝升華為美育載體。
“觀察——感知——吟唱”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華調吟誦不只是作為一者概念性的名詞,令新生代社會接班人們望而生畏,而是活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拉近古韻與新聲彼此的距離。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學會了華調吟誦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激發潛能,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國計量大學唐詩之路調研團隊指導老師房瑞麗教授表示,中國計量大學將繼續開展華調吟誦和計量文化進課堂等非遺傳承活動,持續深化武義實踐基地建設,推動更多學科團隊參與傳統文化活態傳承,讓千年智慧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非遺傳承需要守正創新——既要守住傳統的根脈,又要用創新的方式讓它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次實踐讓我們看到,當傳統文化遇上青春力量,當非遺技藝融入現代教育,文化傳承就找到了最生動的表達方式。
鏈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22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