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8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蒞校視察并作重要指示。21年來,學校上下始終牢記殷切囑托,緊緊抓住“老本行”,將特色發展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遵循。今天,《中國教育報》刊發文章《中國計量大學 干好計量“老本行” 譜寫發展新篇章》,描繪學校強化特色、深耕計量測試領域,激發“老本行”煥發新活力圖景,在服務國家戰略、賦能產業升級、保障民生福祉中書寫計量人的答卷。全文如下:
2025年8月,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公布了2025年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國計量大學羅哉教授團隊的“基于測量機器人的大型零部件原位檢測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王斌銳教授團隊的“工業機器人校準和量值溯源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重磅獎項是中國計量大學深耕計量測試領域、勇擔時代使命的生動體現,也是學校錨定計量“老本行”、在先進測量時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的有力見證。
固本:筑牢學科根基,守好計量根脈
制度創新是學科突破的關鍵。學校出臺《中國計量大學高水平學科團隊實施管理辦法》等文件,編制中長期發展規劃與年度重點任務清單,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協同發展合力。聚焦精密儀器及機械、熱工計量技術及儀器等方向,構建覆蓋計量全鏈條的完整學科生態,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關鍵通道,推動創新成果高效轉化。2021年,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浙江省“十四五”優勢特色學科。
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學校堅持“引育并舉”,先后引育國家級別人才10余人、省部級人才40余人,組建起一支兼具學術高度與產業深度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深耕計量領域,先后斬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項、社會力量設獎30項,起草多項國家標準,承擔國家重大及重點項目8項,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500余件,轉化成果54項。
破繭:打造硬核成果,回應時代之問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中國計量大學團隊勇闖“無人區”,破解一批“卡脖子”難題。跨尺度幾何量測量團隊針對大型復雜曲面零部件“測不準、測不快”的痛點,研發立體球籠式激光三維成像測頭、全局復雜測量路徑規劃等核心技術。微納多相機理與測量團隊聚焦大口徑高壓天然氣流量計量難題,建立實流高壓天然氣流量量傳溯源體系,終結了我國該類流量計“只能國外送檢”的歷史。生物計量與檢驗檢疫團隊針對生物產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質檢測方法不標準等關鍵問題,研制新型生物傳感器和國家標準樣品,為有害物質精準識別和快速檢測提供技術支撐。多相流與智能數據研究團隊針對航空航天等領域中復雜多相流動過程精準建模、精確測量與高效優化的核心難題,在多相流數值計算方法與軟件開發等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面向經濟發展主戰場,學校積極為企業解決關鍵問題,賦能產業迭代升級。學校面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培育的科技型公司,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檢測與裝配高端裝備領域的領軍企業,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了檢測裝備“國產替代”。熱學測量技術及儀器團隊研發的鋰電池全域熱安全量熱儀器,服務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安全發展裝上“計量安全閥”。智能流體裝備與檢測技術團隊與行業龍頭企業——德帕姆(杭州)泵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實驗室,助力高端石化裝備服務世界,成果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向新:布局“新賽道”,爭當行業發展“領跑者”
應國際單位制變革、量值溯源體系重塑和人工智能的時代發展之需,學校布局原位計量、量子計量、碳計量等“新賽道”,爭當行業發展“領跑者”。
“借助物聯網技術對儀器裝備進行遠程實時校準,打通計量檢測的‘最后一公里’,運用大數據技術完善對裝備的計量全壽命周期管理?!痹挥嬃颗c檢測技術團隊負責人王月兵教授介紹,團隊聚焦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全時空計量需求,研發嵌入式、便攜式計量裝置,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實現“現場伴隨、遠程校準”。2023年,學校獲批“原位計量”國家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讓“計量伴隨”從理念變為現實。
“隨著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由基于量子現象的自然常數定義,計量邁入量子時代。”量子計量及傳感技術團隊負責人王新慶教授介紹,團隊聚焦量子計量與量子傳感,致力于構建“量子計量基礎理論探索—新型量子傳感材料設計與制備—量子精密測量儀器研制開發”的全創新鏈條,力爭在前沿科學與工業制造領域形成示范應用。
“‘碳計量’是‘雙碳’目標的底層驅動和綠色低碳發展的‘眼睛’?!蹦茉吹吞几咝鍧嵗眉夹g團隊負責人徐江榮教授介紹,團隊深耕能源利用過程中碳排放核算方法與標準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精準核算等,為政府部門精準監管、企業節能降碳及第三方核查提供關鍵計量支撐與技術解決方案。